搜集60个木质糕模粿印写满儿时的回想
详细说明
惦念着儿时的回想和滋味,把古董商场、私家保藏的各式糕饼印和粿印带回了家。在市民苏通海家,藏着60多个形状纷歧的木质“糕仔印”、“粿印”(闽南语)。
这些木质的模印,有的是一个模型的,有的是几个模型排在一同的,而做粿用的“粿印”,大多比“糕仔印”来得要大。细看这些模具,有鱼儿、花、寿字,还有寿桃等。不过,有些模具上有了裂缝,一看就知道它们有些“年岁”了。
“现在的大人们,小时候家里应该都有做的,糕饼一般是糕饼坊做的,粿一般都是自家做的。”63岁的苏通海说,一家人,平常节衣缩食,过节前几天,大人们早早地备好素日里攒下的米、糖,洗好米,烊好糖,将炒香磨细的糯米,配上红糖、白糖、打碎的花生、红芝麻、白芝麻,次序放在凹下的印模内,再压得紧紧的,然后倒扣在板上,在印模底面轻弹几下,一个个带看斑纹的粿块就成形了,之后再放进蒸笼里蒸熟。
从上世纪90年代起,苏通海就迷上搜集这些旧物,“现在小孩很少见到这么多东西,曾经的东西有幼年异样的回想”。(本网记者 郑娟娟 实习生 戴江海 文/图)